

“四融”共建 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
今年,市委教育工委将“‘四融’共建 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”作为年度基层党建“书记项目”,聚焦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痛点难点问题,通过“四融”共建模式(融通思想、融合治理、融聚合力、融汇文化),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下多方联动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、新路径、新生态,切实提升育人实效,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党建赋能谋划“选题”,筑牢协同育人根基。加强顶层设计。制定书记项目实施方案和《句容市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“教联体”建设若干措施》,明确各责任主体任务,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,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高质量评价体系,确保阵地建设规范化、实效化。突出中心地位。发挥党建赋能作用,全市66个中小学校(幼儿园)、直属单位党组织设立各自特色书记项目,党组织书记作为特色项目第一责任人,做到亲自抓部署、抓指导和抓落实,并细化分解工作任务,聚力改革创新,完善科学教育机制。发挥联盟力量。同步联合市法院、妇联、卫健委、团市委、关工委等部门,深度研讨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,进一步实现功能互补、环境同构,形成同向同行育人合力。
全域开花联动“研题”,凝聚协同育人合力。凝聚导师团队育人力量,党员教师结对领航。全市推行“1+N”全员导师制,明确要求党员教师率先垂范,对接多名学生及家庭,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,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。整合家长志愿者、法治副校长、校外辅导员等力量,通过线上线下渠道,分享经验、化解困惑,构建校内校外、线上线下立体化协同育人网。凝聚部门协同育人力量,党建联建资源共享。联合市法院、妇联、团市委、卫健委、公安、消防等部门,成立“句容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”“一起成长指导站”“学生心理健康医教协同工作委员会”等党建联建平台。通过开展“我的家庭教育故事”征集、法治教育(“向日葵少年警校”)、应急演练、校园周边治理(“校家警护学岗”)等,实现资源互补、优势叠加,共筑学生安全与发展屏障。凝聚社区协同育人力量,红色阵地浸润成长。充分发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华阳书院等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,设计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思政实践、文化体验课程。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织以“追寻红色足迹,传承铁军精神”为主题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学活动。依托各社区教育中心,建立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,将协同育人实践纳入社区党组织服务清单,营造良好社区育人环境。合理利用乡村少年宫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校外辅导站等资源,提升托管服务水平。
立足实际科学“解题”,拓宽协同育人路径。专业讲师团队赋能家庭教育。联合高校专家(如南京师范大学殷飞教授团队),成立由党员名师、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句容市教育系统家庭教育讲师团,构建“专家引领—党员骨干示范—全员参与”模式。开设公益家长学堂600余场,录制推送微讲座40集,受众15万人次。将宣讲服务作为党员践行初心使命、 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。专门指导中心呵护健康心灵。联合市文明办成立句容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,组建以党员、团员心理健康教师志愿者为主导的服务团队。常态化开展由党员教师担纲主力的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“润心”行动。今年以来,围绕“非暴力沟通”“心理危机识别”等主题开展宣讲50余场,覆盖3万人次。党员志愿者值守24小时心理热线,服务100余次,成功干预高危个案10余例,筑牢心理安全防线。专题栏目平台分享科学理念。联合市妇联、市融媒体中心开设“一起成长”栏目(已制作100期)。邀请党员教育工作者、优秀党员家长代表担任嘉宾,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规,分享科学育儿理念和优良家风故事。采用“电台+新媒体”模式,进行广泛传播。栏目成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促进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,有效凝聚家校社共识。
项目实施以来,成功申报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实验基地2个,省社区家庭教育类共同体1个,1个社区教育中心的“1+N”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项目获评省级“社区教育品牌项目”。在江苏省家校社协同育人“教联体”建设评选中,华阳中学获评省级“教联体”建设领衔校,中专校案例《医校联动筑防线,健康护航叩心扉》获评省级“教联体”建设典型案例。新增1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。20所中小学完成了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建设。持续推进产教融合,成立镇江市高效农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山水园林产业学院、句容现代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茅山旅游产业学院。2名学生获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。文昌小学录制的合唱《期待的远方》,被江苏省文明办评选为江苏省“童声里的中国”少年儿童歌咏展评优秀曲目,向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宣传。袁巷中心小学报送的案例《熔铸“亚夫”精神,创新“田耕”劳育》被评为2025年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。
项冬 王建明
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, 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