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5年09月13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漫笔
2025年09月13日

节气里的蒹葭

□/文 徐成宝

昨天还是秋雨滂沱,今早醒来,阳光灿烂。点开手机日历,“白露”二字映入眼帘。白露既是节气,也是颇具诗意的词眼。它标志着自然界寒气渐增,天气转凉,热风将去,凉风即至。

提及白露,《诗经》中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的诗句便会回响耳畔。这流传千年的秋景与浪漫,让人容易将“白露”与“蒹葭”相连。最初读《诗经》,注解说“蒹”是未长穗的芦苇,“葭”是初生的芦苇,仿佛“蒹葭”就是芦苇的统称。后来读宋词“葭管风微”,却对“葭管”生疑——若“葭”是初生芦苇,何以称“管”?这个疑问直到见了清人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才解开:“强脆而心实者为荻,柔纤而中虚者为苇。” 原来“蒹”是荻,“葭”是芦苇,二者实为两种植物:荻茎实心,株高0.5至2米;芦苇茎中空,株高可达3至4米。芦苇嫩芽可食、叶能包粽,荻则不可,只是生境与形态相似,常被混淆。

《诗经》中类似的还有“杨柳”,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中的“杨柳”亦是两种树。“蒹”与“葭”、“杨”与“柳”之所以连用,皆因外形相似、季节性特征鲜明,更因《诗经》四言需二二节奏,读来朗朗上口。
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当秋风吹起,又一个白露到来,随风摇曳的荻花与芦花,恰似《诗经》里的句子,给惬意清秋平添了几分烂漫、几许怀想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