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“街面管理者”到“社区服务员”
城市管理“绣花功夫”里的治理新篇
21日上午,市城管局会议室里气氛热烈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城管进社区工作座谈会”正在举行着,来自城管系统的13位社区兼职委员们褪去了平日执法的“铁面”,像是一个个街坊熟悉的“贴心人”,围绕自身的亲身经历讲述着当前城市管理当中的新场景与新风尚。
这其实不仅是一场阶段性的工作总结会,更是一次经验交流、智慧碰撞的“问策会”……标志着当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重心正在悄然下沉,管理模式正在深刻变革。在这个过程中,这13位城管系统社区兼职委员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?又为社区带来了哪些新气象?
民情民意的“信息员”,做好城市治理的“移动探头”。据统计,自“城管进社区”工作开展以来,已累计收集毁绿种菜、市政设施破损、建筑垃圾清理等各类民生信息20条,其中大部分问题已妥善解决,部分疑难问题也在通过持续跟踪反馈与多方沟通协调,稳步推进处理。
“334处小微问题,2次高效行动”—— 这是东门社区兼职委员张慧交出的“楼道治理”成绩单。此前,他通过实地巡查以及居民反映,发现部分小区楼道被小广告和零星垃圾占据,虽不构成大患,却像鞋里的沙子,让人硌得慌。张慧没有坐等投诉,他主动“扫楼”普查,并组织了一支由城管志愿者、物业人员组成的“清癣小队”,带着铲刀、油漆、垃圾袋等工具,开展了2次集中清理,实现了“楼道焕新”。
矛盾纠纷的“调解员”,用情理法巧解“千千结”。在甲城社区一次普通的“社区巡防”中,兼职委员姚琛昊凭借职业敏感,发现某小区住户正在毁坏绿化并实施地面硬化,存在明显违建施工倾向,他第一时间启动“联席会议”机制,联系物业、社区党组织以及执法队员共同上门。在耐心阐明法规、分析利害后,当事人主动放弃了违建计划。
这起尚未激化的矛盾,也成了检验“123工作法”成效的试金石——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,实现管理者向服务者、事后处罚向事前防控两大转变,完成巡防、联席、响应三大机制的高效闭环。
政策法规的“宣传员”,普法宣传“飞入”寻常百姓家。面对毁绿种菜、垃圾偷倒等共性问题,兼职委员们不再止步于问题处置,而是主动将此处列为“重点普法宣传区”。
在肖杆村某面馆南侧,为实现精准防控偷倒现象,城管兼职委员与社区书记沟通协商,建立“社区—城管”联动宣传巡查机制。一方面,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巡查员的法规培训,使他们成为移动的“宣传点”;另一方面,与城管渣土科建立快速响应通道,确保一旦发现偷倒苗头,宣传教育和执法处置能同步到位。目前,该区域偷倒现象已大幅减少,治理成效显著。
同样,在万宏天源城小区处置毁绿种菜问题时,城管兼职委员坚持“宣传在先、劝导在先”的原则,协同社区、物业,通过发布通告、在业主群内推送法规链接等方式,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宣传。在多数居民自觉整改后,才对剩余的8处顽固菜园进行了集中清理并开展现场普法。
这场座谈会,是句容城管进社区工作的一个缩影,更是一个新的起点。当城管队员的办公室从街面搬进了社区,身份从执法者拓展为服务者,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也正在变成服务群众的“最美零距离”。
侯静 张慧民
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, 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